![]() |
![]() |
[基本信息]
分类:心视界
书名:《孩子,怎样爱你才对》
作者:【美】德博拉·布卢姆(Deborah Blum)
译者:江水东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责任编辑:黄珏苹
定价:36.00 开本:16K 页数:214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ISBN: 978-7-5470-1174-4
CIP分类:Ⅲ.①家庭教育 Ⅳ.①G78
[名人推荐]
该书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半个世纪以前,主流心理学家都排斥这样的观点,即爱对于婴儿的茁壮成长至关重要。德博拉·布卢姆颇为智慧地回忆起那一令人心寒的年代,回忆起那些颇具争议的实验,这些实验证实爱的重要性。
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的作者
有关社会科学中爱的观念的起伏兴衰,很多普通读者是一无所知的。德博拉·布卢姆成功地把心理学与亲子关系结合在一起,用智慧、温暖而又华丽的文笔完成了这本动人心弦的书。
史蒂芬·平克,畅销书《语言本能》的作者
[简要目录]
前言
第1章什么时候应该亲昵宠爱,什么时候应该纪律严明
第2章应该把孩子看做一兆脂还是一张格纸
第3章为什么聪明妈妈有个笨孩子,笨妈妈有个聪明孩子
第4章母乳和妈妈的拥抱,哪个是孩子成长必需的条件
第5章什么时候应该随叫随惮什么时候应该保持距离
第6章父母和朋友,谁教出了孩子的好人缘
第7章妈妈和爸爸,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更好
第8章亲生父母一定比其他人更会爱孩子吗
后记 爱与伤害的交织
[中文版序]
一场旧梦唤醒多少爱
听说我写的书要出中文版了,我真的很开心,也很乐意按照出版社的要求,说说我在写这本书中所获得的教益。很明显,这些教益守于爱的,尤其守于亲子之爱。
我开始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两个儿子都还小,小的五岁,大的九岁。尽管我从来没有跟他们明确讲过,可实际上这本书是为他们而写,也因他们而写。现在两个孩子都长大了,一个在读高中,一个在念大学。
大家也看到了,我是个职业妈妈,一直都在工作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寻找着平衡点。他们需要爱、需要肯定、需要妈妈一直陪伴在侧的感觉。我希望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变得坚强,能够自立;我希望他们内心能够感到踏实;觉得家就是一个安全的天堂。我相信这两个目标,他们未来的独立性和现在的安全感,是齐头并进、缺一不可的。
如果大家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也正漱利·哈洛(Harry Harlow)教给我们的父母之道。爱即意味着工作,需要日复一日、一砖一石地打造爱的基地。付出时间,倾尽耐心,其结果必然是身强体壮、充满爱心的孩子。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之间的关系。“关系造就我们”,我的朋友,加州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如是说。
《爱的本质》(The Nature of Love)漱利发表的一篇具有根本意义的论文,至今仍是美国心理学家所做过的、影响巨为深远的演讲。它是一个转折点,让心理学能够从我们彼此关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能够让我们看到大家都是生活在相互关系的细密的网络之中。他的能力,超越了职业的局限,使人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人际关系的本质。
不过,如果心理学家们真的抛却生活中的阴暗角落,我相信,大家不会如此深刻地理解爱的重要性。哈利以及其他心理学家引导我们去了解生活中到底什么才巨为重要。他们为我们照亮了道路,让我们看清了母亲与孩子之间巨根本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建设性家庭与破坏性家庭对于孩子不可思议的影响。
心理学家们还对良好的朋友关系能否弥补不称职父母所造成的创伤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了疑问:如果养育我们的父母让我们感觉被抛弃,我们还能否成功地组建自己的家庭。哈利以及其他心理学家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巨为理想的关系建立在善意、付出、聆听以及玩耍和的心态上。
不计其数的心理学家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已经验证了哈利这种开创性工作的正确性。他们所用的细致入微的方式是今天我们所拥有的高科技方尸通过验证神经刺激反应或者基因的变化来验证触碰能够改变感情的说法;而且不计其数的父母,也和我一样,会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他们理论的正确性。
希望大家能够发现书中的那些故事都是令人沉醉的,而且至关重要。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抱一抱自己的孩子、朋友、妈妈、爸爸、姐妹或者兄弟、丈夫或者妻子。他们需要拥抱;你也需要拥抱。
[内容简介]
本书巨大的特点是,它并不直接告诉家长应该如何养育孩子,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我们20世纪育儿观点的起起落落。本书通过20世纪心理学以及医学方面的争论、故事和实验,揭示了我们在养育后代方面走过的曲折道路,并启发我们去思考,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是巨适合孩子的,是巨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
[作者介绍]
德博拉·布卢姆
她获得了1992年普利策奖。
她是威斯康辛大学的新闻学教授,被选为全美科普作家协会主席。
她的著作——《性与大脑》,被评为《纽约时报》1997年优秀图书。
[编辑推荐]
你不要期望作者会直接告诉应该如何教养我们的孩子,但你看完她的书,你一定会唏嘘不已,一定会对怎样才是正确的爱孩子的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这本书,你还可以看到心理学是如何在误解与争议中踯躅前行的。